【記者許巧昕綜合報導】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於10月20日審查教育部預算,同時也呼籲在高中職校園設立心理健康假,讓學生能有自主覺察、短期調適情緒的時間。目前心理健康假的制度仍在研擬中,但各方意見不一,有專家認同心理健康假有助於改善學生心理狀況,但也有疑慮聲音出現,認為心理健康假會導致學生被同儕貼標籤。

行政院兒權小組兒少委員、台南二中學生梁朝勛提出,希望能在高中校園設立心理健康假,顧及心理不適的學生。 圖/許巧昕攝
4月時,就有高中生在行政院兒權小組會議中提議,希望能在事假、病假的假別之外,獨立出「心理健康假」。心理健康假的構想,是希望能顧及到心理不適,但尚未嚴重至需要就診的學生。在提案中,心理健康假無需檢附就醫證明,並比照病假、生理假等,不列入出缺席和學業成績,盼以此維護學生心理健康。對此,教育部雖已提出要推動短、中、長程的心理健康策略,但目前尚未公告相關辦法。
從學生的立場出發,心理健康假對有需求的學生確實有所幫助。高中曾因心理不適請過病假的學生陳潔雨說:「當我心情難受時,會偏向自我消化,想要檢視自己的情緒從哪裡來。而心理健康假對真的遇到狀況的學生來說,可以名正言順地去休息,不用想說還要找藉口。」不過,他也擔憂現今社會對心理疾病仍有偏見,若自己請了心理健康假,會不想讓同學知道,所以他希望在政策訂定時,能納入保密的方案。有類似經驗的學生陳芃妘則分享,當自己處於低潮時,會想暫時遠離人群,就會請假離開教室,去輔導處尋求冷靜。另外,他認為心理健康假的請假次數上限,是在政策規劃時需認真考慮的一點,像是如果一個月只能請三次,對有需求的同學來說可能不夠,但不限定次數又怕過於氾濫。
然而,也有部分老師與家長感到憂心,認為心理健康假可能無法有效解決問題。國立羅東高中教師呂純如依據他的經驗表示,學生心理不適待在家,反而會讓情緒找不到出口,他認為有時讓學生到校跟同學互動,更能解決問題。同時,他也指出高中生心智發展尚未成熟,學生請心理健康假,容易導致被同學貼標籤,造成學生心理情況更加惡化。另外,他也提出疑問,學生請心理健康假是否要比照其他假別的處理方式,要求學生補上缺交作業,但又怕此舉反而造成學生另外的負擔。高中學生家長范小姐(化名)則對心理健康假的制度表達不解,認為心理健康假有點像病假,面對這個情況,他說:「學校及家長應該做的是多陪陪他(學生),幫助他知道自己的情緒,然後多去理解他遇到的狀況。」

高中生面臨心理不適問題時,校方與家長也應陪伴學生,並理解他們的內心。 圖/許巧昕攝
若教育部最終決議設立心理健康假,支持此制度的老師希望教育部能建立完善法規。國立羅東高中教師吳健誠表示,現在若有學生因心理問題請假,身為導師的他平時就會觀察該學生,若該學生多次請假,則會近一步了解情況,並做成紀錄向輔導處回報。雖然支持心理健康假,但他認為心理健康假獨立出來後,請假條件要規範完整,什麼情況的學生可以請假,要有明確依據,否則容易跟病假搞混。他也提醒,政策應重視個別差異性,因每個學生的狀況都可能不同。
根據衛福部民國110年「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報告」,有1/4的高中職學生在過去一年內,曾經認真地考慮自殺。高中輔導老師陳老師(化名)認為,近年高中生心理不適的個案數有越來越多的趨勢,可能是因為現在資訊越加發達,大家也更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所以較願意求助,才讓問題浮出檯面。吳健誠與呂純如都認為,現今學生抗壓性較差,如何培養學生的抗壓性也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高中生心理不適個案數上升,加強學生抗壓性或許為解方之一。 圖/許巧昕攝
行政院兒權小組兒少委員、台南二中學生梁朝勛提出,希望能在高中校園設立心理健康假,顧及心理不適的學生。 圖/許巧昕攝
4月時,就有高中生在行政院兒權小組會議中提議,希望能在事假、病假的假別之外,獨立出「心理健康假」。心理健康假的構想,是希望能顧及到心理不適,但尚未嚴重至需要就診的學生。在提案中,心理健康假無需檢附就醫證明,並比照病假、生理假等,不列入出缺席和學業成績,盼以此維護學生心理健康。對此,教育部雖已提出要推動短、中、長程的心理健康策略,但目前尚未公告相關辦法。
從學生的立場出發,心理健康假對有需求的學生確實有所幫助。高中曾因心理不適請過病假的學生陳潔雨說:「當我心情難受時,會偏向自我消化,想要檢視自己的情緒從哪裡來。而心理健康假對真的遇到狀況的學生來說,可以名正言順地去休息,不用想說還要找藉口。」不過,他也擔憂現今社會對心理疾病仍有偏見,若自己請了心理健康假,會不想讓同學知道,所以他希望在政策訂定時,能納入保密的方案。有類似經驗的學生陳芃妘則分享,當自己處於低潮時,會想暫時遠離人群,就會請假離開教室,去輔導處尋求冷靜。另外,他認為心理健康假的請假次數上限,是在政策規劃時需認真考慮的一點,像是如果一個月只能請三次,對有需求的同學來說可能不夠,但不限定次數又怕過於氾濫。
然而,也有部分老師與家長感到憂心,認為心理健康假可能無法有效解決問題。國立羅東高中教師呂純如依據他的經驗表示,學生心理不適待在家,反而會讓情緒找不到出口,他認為有時讓學生到校跟同學互動,更能解決問題。同時,他也指出高中生心智發展尚未成熟,學生請心理健康假,容易導致被同學貼標籤,造成學生心理情況更加惡化。另外,他也提出疑問,學生請心理健康假是否要比照其他假別的處理方式,要求學生補上缺交作業,但又怕此舉反而造成學生另外的負擔。高中學生家長范小姐(化名)則對心理健康假的制度表達不解,認為心理健康假有點像病假,面對這個情況,他說:「學校及家長應該做的是多陪陪他(學生),幫助他知道自己的情緒,然後多去理解他遇到的狀況。」
高中生面臨心理不適問題時,校方與家長也應陪伴學生,並理解他們的內心。 圖/許巧昕攝
若教育部最終決議設立心理健康假,支持此制度的老師希望教育部能建立完善法規。國立羅東高中教師吳健誠表示,現在若有學生因心理問題請假,身為導師的他平時就會觀察該學生,若該學生多次請假,則會近一步了解情況,並做成紀錄向輔導處回報。雖然支持心理健康假,但他認為心理健康假獨立出來後,請假條件要規範完整,什麼情況的學生可以請假,要有明確依據,否則容易跟病假搞混。他也提醒,政策應重視個別差異性,因每個學生的狀況都可能不同。
根據衛福部民國110年「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報告」,有1/4的高中職學生在過去一年內,曾經認真地考慮自殺。高中輔導老師陳老師(化名)認為,近年高中生心理不適的個案數有越來越多的趨勢,可能是因為現在資訊越加發達,大家也更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所以較願意求助,才讓問題浮出檯面。吳健誠與呂純如都認為,現今學生抗壓性較差,如何培養學生的抗壓性也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高中生心理不適個案數上升,加強學生抗壓性或許為解方之一。 圖/許巧昕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