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新聞實驗室

陸客不來了?新南向政策能否為台灣觀光業帶來轉機?

陸客數量起伏 台灣觀光業面臨挑戰
【記者陳俞安、黃士哲、李冠杰、郭美妤、王昱翔綜合採訪報導】台灣的觀光事業發達,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FE)的全球旅遊競爭力指出,台灣在136個調查國家中排行30,贏過許多世界知名的觀光國,如丹麥(31)、泰國(34)。民國97年兩岸簽署《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協議》,大陸地區人民因此能夠來台旅遊,一度造成台灣旅遊業熱潮、觀光人數創下新高 ,從98年的400萬人,到103年暴增至991萬人次,成長超過兩倍。而觀光外匯收入也突破歷史紀錄,來到4438億元,開啟台灣觀光史的新頁面。
This is an image
(表一)目前台灣觀光客源主要來自中國大陸,新南向國家中,僅有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位居前十名。 圖/王昱翔製


106年時,陸客已成為台灣主要的觀光客源。根據圖表,自開放陸客以來,陸客人數穩居龍頭,加上中國經濟迅速成長,旅客挾龐大的購買力進入,帶來的經濟效益高。然而旅遊業也受兩岸關係影響,106年蔡政府執政後,陸客逐漸減少,同時也改變旅遊型態。陸客的減少帶給台灣直接的影響,從接觸陸客的旅行社、航空公司,甚至到景點、餐廳都受波及,旅遊業被迫轉型。事實上仰賴陸客不只單純是台灣的觀光現象,世新大學觀光系教授陳家瑜認為鄰近亞洲的國家,第一大觀光源都是陸客。在旅遊人口龐大的影響下,幾乎難有國家能屏除陸客對於觀光的影響。

 

而為因應觀光人口結構的改變,政府轉而以「新南向政策」作為解方,推出七大面向,為求刺激台灣觀光市場的復甦,開放新客源的同時,也是避免陸客流失所造成的影響。推出的政策確實有效刺激,至少新南向18國的旅客人數確實有增加、除了帶動觀光景點發展、也連同班機、餐飲業等等相關產業也將新南向18國視為新市場,西門旅客服務中心表示:「近來新南向18國的旅客增加相當有感,反而過去陸客為主的現象逐漸式微。」

然而,儘管旅客人數上升了,仍有一大挑戰在等待著。新南向政策雖然帶來了人潮,在觀光外匯部分卻仍難抗衡失去的部分,不只是旅客的消費金額降低、整個旅遊的行程、旅遊模式也都與過去不同,精緻化、散客化成為趨勢,過去一條龍的團客旅遊模式不再,如今的旅客也不再有過去陸客狂熱的購物潮。新南向政策確實帶來了人潮,但是否能夠填補失去的陸客?旅遊業又該如何轉型?在這樣轉變的過程中,台灣的觀光業正在面臨挑戰,還有賴政府、民間共同合作。

外匯不增反減 消費型態成關鍵


面臨陸客緊縮的壓力,蔡英文政府提出新南向政策,希望能填補陸客流失而減少的外匯收入,如開放許多東南亞國家來台免簽證,並加開東南亞與台灣間的班機。觀光費用下降、交通便利性上升吸引大批東南亞遊客來台,103年來台新南向18國旅客已達150多萬人(表二),較102年成長約15萬人。然而,台灣自103年觀光外匯收入達到顛峰後開始明顯下降,直到106年為止都未能回到103年的巔峰值。政策固然引入許多東南亞旅客,然其消費力卻比不上大陸團客,未能填補下降的觀光外匯。
 

This is an image
(表二)陸客人數緊縮下,新南向18國來台人數則逐年攀升。 圖/王昱翔製
This is an image



(表三)自蔡政府上任後陸客遞減,觀光外匯也隨之減少。 圖/黃士哲製

 
 

與陸客團客的旅遊型態相比,東南亞各國的旅遊型態差異相當大,貢獻的經濟效益也相對少上許多。「因為他不見得都是來團體,而且每一個國家的習性很不一樣。」陳家瑜舉例,越南旅客多透過旅行團觀光,泰國旅客則多偏好自由行,各國不見得都選擇經濟貢獻較多的團體旅遊。東南亞旅客文化差異大,旅行社只能鎖定特定幾個國家,準備客製化的旅遊方案。

 

丁萊指出,陸客與東南亞為台灣旅遊業帶來的收益無法直接比較,因兩者旅遊消費型態不同。東南亞旅客大部分待在北部地區,停留時間多半為四至五天,住宿多選擇一般商務旅館,消費偏好較低價的紀念品、土產;因觀光人口年輕,較喜歡特色景點與住宿,如民宿溫泉;陸客則偏好八天七夜的標準環島行程,大量購買高單價產品,消費型態以「一條龍」方式串連結合遊覽車、飯店、精品店業者,快速、大量地累積消費金額。

 

林軒陽認為新南向政策的觀光效益的確有助於緩解陸客減少的衝擊,但整體觀光收益仍不足。東南亞旅客消費能力較保守,多以民生產品為主,如去超市買餅乾、去夜市吃小吃等小額消費,儘管來台觀光人數逐年上升,仍無法填補陸客過往高額、大量的消費缺口。
 

This is an image

表(四)各國團客幾乎都以名產或特產為主要消費,自由行遊客則鎖定化妝品或香水類消費。中國大陸團客購買珠寶或玉器類產品總額最高。 圖/陳俞安製


相較於陸客一條龍式大量消費,東南亞業者也嘗試尋找最適合東南亞旅客的服務模式,但並非每家旅行社都能因應旅遊結構的巨大轉型。「來的都是自由行的,能接觸到的團客其實不多。」林軒陽補充,僅有少數大型旅行社才有管道和東南亞當地旅遊業者接洽,一般的旅遊業者接觸的團客並不多。另外,傳統遊覽車業者受到的衝擊也不小,只能透過暖冬專案向政府申請補助。不過,由於自由行旅客增加,提供機場接送服務的租車業和廉價航空也相對興起。

 

陳家瑜強調,除了開放簽證,友善穆斯林政策更是發展東南亞觀光的根本要件,「你如果沒有達到友善穆斯林,他們根本沒有辦法來。」他說明,比如餐飲、祈禱室、衛生設備等,都需先符合穆斯林需求,才有可能吸引到他們的大眾市場。但陳家瑜認為,目前台灣友善穆斯林的飯店、餐廳仍不多,相關政策需再加強。

 

東南亞旅客創新高 新南向免簽帶動潛力市場
 

陸客來台旅客數於104年創造高峰,三年後因蔡政府執政,導致陸客減少近150萬,然直至107年,來台旅客總數卻不減反增,創下近1100萬人次新高。「台灣這三年來,一千萬旅客這件事,其實東南亞算是功不可沒。」陳家瑜解釋,雖然外匯收入減少,但新南向政策確實為台灣帶來人流,三年間共成長近73萬。 林軒陽也肯定政策成效,「2005年以前(東南亞來台)觀光人數沒辦法破百,但是現在是200多萬。」


This is an image

(表五)雖然陸客人次驟減,然來台觀光客總人數卻不減反增。 圖/黃士哲製

「簡化簽證讓馬來西亞和泰國比較願意過來,尤其像是新、馬、泰等比較進步的國家,對背包客、自由行有很多觀光基數。」林軒陽解釋,新南向政策中,免簽措施對外國旅客較具吸引力。陳家瑜也舉例,好比近兩年菲律賓旅客來台人次有明顯成長,便是因為簽證開放。他形容說:「其實你一免簽,大家真的可以想走就走,馬上就可以動身。」

攜團來台的泰國導遊阿娟表示說:「有沒有免簽真的差很多,如果將來取消的話,會來台灣玩的可能就只有消費能力中上的人。」如3月底來台觀光的菲律賓籍旅客Minda便提及,起初是在旅遊指南、臉書廣告看到來台觀光的訊息,不過他認為來台的最主要因素還是在於免簽政策與大量航班。

 

而即便目前新南向政策的觀光外匯較低,陳家瑜仍表示說:「我倒不會用投資報酬率去看,而會考慮該不該做,因為的確是需要。」他指出,雖然目前東南亞的經濟水準還不高,但旅遊觀念上卻相當進步,是值得投資的潛在市場。「坦白講對整個台灣旅遊產業都有幫助,不管進來或出去,都有活絡功能。」丁萊解釋,由於新南向觀光政策與東南亞國家的航班增加,使雙邊旅客往來人次也有增長。

 

然針對部分業者仍渴望專做陸客團生意,陳家瑜提醒說:「即使陸客再回到最高的97年,他仍然不見得會像以前那樣風光。」他認為,中國大陸的旅遊市場也逐漸成熟,開始由過去的爆買團客轉往自由行,不見得會如過去帶來豐沛的資金挹注。不過陳家瑜也補充說明,理想上希望依照大部分國家的做法,同時兼顧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市場。
 

政府攜手業者 尋求旅遊新解方


台灣目前吸引東南亞旅客前來旅遊的主要優勢,除了免簽外,便是台灣所販賣的名牌包、化妝品和鞋子。由於稅率關係,比起東南亞國家便宜許多。阿娟指出,大部分泰國旅客來台是為了來買鞋子等商品,「在泰國的選擇比較少,東西也比較貴。」但阿娟也提到,目前雖有許多東南亞旅客來台,但若要培養東南亞旅客市場,必須要改善台灣人對東南亞旅客的態度。他直率地說:「餐廳的服務員常常對東南亞人會有歧視,開遊覽車的司機對他們的態度也不是很好,常常直接用吼的。」

 

除了上述優勢外,陳家瑜提到,台灣很適合發展「會展旅遊」,也就是藉由舉辦會議跟展覽吸引旅客前來,如獅子會亞洲年會、婦產科醫生年會等大型會議。他補充,台灣目前擁有這類人才和軟體,如果在硬體上能提升,那就更具有優勢,「以台北來講,容納最大的地方是小巨蛋,大概能容納一萬人,聽起來好像很多,但碰到超過一萬人的會議就沒地方開。」此外,陳家瑜還指出未來也應發展高端旅遊,也就是提供給有錢人的行程,像是吸引國際知名飯店來台投資,帶動高端旅客來台意願。

 

「(政府)只有一直給錢,一直沒有給政策,沒有做整合的動作。」林軒陽表示觀光業者缺乏和政府溝通的管道,時常不知如何配合政策。他強調政府應鼓勵觀光業者異業整合,而非單純給予補助。以日本成熟的異業合作觀光產業為例,「(日本政府)邀請我們的旅行業者去聆聽他們對觀光的期望和他們的做法,讓我們可以去設計他們縣的行程。」完整的產業整合才能創造出最大的觀光效益。

 

林軒陽呼籲觀光局應增加國外推廣,他舉屏東燈會為例,現今旅客多為國內民眾,「政府其實可以聯合旅行業者,到國外去做宣傳,讓更多的外國人來看。」另外,改善觀光實質內容也相當重要,林軒陽分享旅客到清境農場觀賞剪羊毛秀的心得,「你們的清淨農場只有這樣而已?」他認為台灣許多觀光景點多淪為表面、膚淺,沒有讓旅客有實際體驗,他建議政府應加強旅遊包裝。
 

目前台灣觀光業,雖面臨陸客減少造成觀光外匯下降,但在來台旅客數上卻有所增長,尤其新南向18國更貢獻不少旅客。而東南亞旅客目前消費力雖沒有陸客高,但是政府若有適當的配套措施,輔導本土觀光業者轉型,探討東南亞旅客的所好,新南向國家絕對是值得培養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