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新聞實驗室

翻譯語言和創傷的移工心理通譯




【記者林雨翾、游昌儒、顏沛晨、李貽安綜合報導】跨越重重障礙,移工背負家庭期待,遠渡來台,只是想努力賺錢換取更好的生活,沒想到,換來的卻是滿身傷痕。這些受傷的移工背後,有一群心理通譯默默支撐著他們。

移工心理通譯Amanda表示:「像比如說來台灣嫁過來或是來臺灣工作受到一些性騷擾或是強姦或是被打,他們會造成心理創傷我都會就是想方法用在他們的角度然後用同理心安撫他。」

這就是移工救援通譯的日常。在救援現場,扮演移工和雇主間的溝通橋樑、安撫受困移工情緒,結束一場揮之不去的惡夢。然而,移工跨海來台,卻也面對不同歧視與困難,更可能遭受不當對待。其中,常見受虐類型包括性侵與職業災害。2017年,剛加入桃園群眾協會擔任印尼通譯的Amanda,第一次投身移工救援。即使過去有調解外籍配偶糾紛的經驗,現場畫面仍嚇壞了她。
 

Amanda回憶,當時接了一個有關強姦的案件。因為急於安撫對方情緒,而將自己的小孩帶到他面前,希望個案能回想起自己的小孩,藉此度過難關。然而卻造成了反效果,因此感到有些低落。不過,也藉此更了解照顧好自身情緒之重要性。
 

漸漸地Amanda發覺走在通譯的道路上,除了翻譯能力、協助移工呈報勞工局外,個案的心理狀態也不可輕忽。救援過上百名移工的鄭真真,發現在之前救援的職災移工中,有些人身體殘缺。雖然移工已得到相應的金錢賠償,但內心的創傷卻被忽視。長年為勞工權益發聲的桃園群眾服務協會在2017年與新北市政府合作,舉辦第一屆「心理諮詢雙語通譯人員」培訓課程。藉由課程,希望通譯人員具備心理諮商相關知識,降低移工和醫生間的溝通障礙。在提供翻譯協助時,能查覺個案心理狀態的異常,並及時給予必要幫助。
 

鄭珍真提及:我當初就是接到性侵的案子後發現台灣對於這些外籍移工的心理諮商的這一塊他們是被忽視跟忽略的。就算今天台灣有這個資源,但是像這些老師、諮商的老師不會他們的母國的語言所以在做諮商輔導的過程中效率是大打折扣的。」

 

新北市勞工局外勞服務科股長陳怡潔表示:我們那時候是規劃十四週的課程,課程內容大概是包括同理心的訓練、傾聽的技巧、表達的技巧都是跟心理諮商方面有關的。比如說面對壓力後的創傷症候群你該怎麼調適然後如何適時的表達出來自己的想法。一方面也避免通譯人員自己本身遭受到創傷後的壓力。因為他有時候是去聽移工的表達他的問題,但是自己會陷入那個情境裡面。」


Amanda在上過心理諮詢課程後獲益良多,不僅在救援時更能掌握受難移工情緒,同時也讓自己在面對複雜的救援現場時,得以從容應對。
 

Amanda語重心長道:「她跟我講說每天每天被雇主捏因為很害怕被雇主怎麼樣。我不相信印尼人了,我仲介翻譯也是印尼人。為什麼她就不幫我?我也不相信你會幫我。』她就這樣回我。我個性真的很不會很溫柔那種,可是那天不知到為什麼我就抱著她。明明我自己身體有狀況我就把外套脫掉披在她的肩膀我說你相信自己姐姐會疼妳。那個那時候的畫面好感人我也真的哭了。」

 

最初政府希望取得證書的通譯能擔任專業諮商師與移工的溝通橋樑。然而,對移工來說,踏進心理諮商室卻困難重重。除了高昂的諮商費外再次說出自己的創傷,也可能造成移工心理上的二度傷害。因此,心理通譯實際運用的狀況不如預期。在心理通譯使用率低的情況下,課程於2020年劃下句點。

 

陳怡潔說:「那時候的想法是有提供相關的人員名冊給機關運用,像是警局或是法院那邊。但是實際上運用的狀況沒有到想像中的那麼多。我們想說其實已經培育出一批人才了,那我們後續就是暫時停辦這個課程,這個經費拿來做其他的運用。」

 

2020年為止雖然有高達67位通譯取得培訓證書他們卻無法在諮商中提供協助。受困移工數字與日俱增,而機關運用心理通譯的狀況近乎於零。鄭珍真看見那些被高昂諮商費阻隔在外的移工她深感憂心。為了降低移工使用心輔資源的門檻,在民間團體建議下,新北市政府於2021年推動移工諮商費補助方案希望能增加心輔資源使用率。
 

鄭珍真表示,在新北管轄的移工若遭受不當對待,可到醫院、醫療院所申請一些諮商輔導。以國立聯合醫院作為一個基準,每一次可以補助2500。

在面對移工落難時若每位通譯皆具備心理相關知識便能避免移工受到二次傷害同時也較不容易被對方情緒左右影響自己的身心狀態Amanda回想成為心理通譯的初衷,便是希望能看見移工逐漸從創傷中走出。她翻譯案件也翻譯那些說不出口的傷痕,並確保每位移工都能不再畏懼與無助的環境下安心工作,直到現在都是最打動她的事情。

 

「我在群眾工作後變成慢慢地覺得原來我是有用的可以做到像她那?然後瞭解他現在我們個案的心情嗎?我就是用不一樣的角度去學習」Amanda道